珠江西岸裝備製造產業創新基地在佛山高新區揭牌——這不是普通的活動儀式,而是可能影響未來的大事。它是佛山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龍頭的標誌性宣言,更是打響尋求“南海模式”轉型的第三次衝鋒。其成功與否,將決定南海的未來命運。
  在改革開放業已走過的30多年徵程中,南海一直扮演著“尖刀連”的角色。上世紀80年代,草根力量的崛起書寫了驚心動魄的財富神話,“南海模式”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經典樣本。更為可貴的是,南海沒有在輝煌的榮耀中沉醉和麻木,他們最先感受到野蠻生長所帶來的痛楚,並開始尋求修正這種發展模式的方法和路徑。
  “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只見星星,不見月亮”——這是外界對“南海模式”的詬病,面對來勢凶猛的喧囂聲浪,不去理論、不去辯解的南海於1998年悄然發起了尋求“南海模式”轉型的第一次衝鋒。其標誌性動作是在各專業鎮組建技術創新中心,建立支撐南海民營企業發展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雖然南海的努力得到國家層面的高度肯定,被公認為全國領先水平,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不是南海措施不靈,而是“一鎮一品”的專業鎮發展模式在經濟一體化、國際化的背景下已經出現頹勢,南海自然無法扭轉這個趨勢。
  2003年,南海發起第二次衝鋒:開始改變原來純粹發展民營經濟的做法,進入招商引資時代,全力推進吸引外來投資的戰略,主政者將其稱為:“搬大樹回家”。一汽-大眾這個千億產值整車項目的落戶,宣告打破“廣州整車,佛山汽配”的產業格局。在廣東汽車產業版圖上,南海完成了由“配角”到“主角”的歷史性轉換。南海的如意算盤是讓“大手”拉“小手”,一起齊步走,讓本土民企在巨大的產業蛋糕里也分得一杯羹,從而帶動草根經濟的轉型發展。但這條道路也不好走,歸根結底,南海70%的稅收還是來自草根企業。事實擺在那裡:如果民營企業不振,南海的日子就過不下去。
  2013年3月,南商再出發動員大會在南海召開,上千家企業代表參加。最重要的成果是啟動“北斗星”計劃,決心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公司和企業集團。此前,佛山市委、市政府還作出一個重大決定:將佛山國家高新區核心園區移師南海獅山,並確立“中國智造金谷”的戰略定位,獅山工業園也從一個專業鎮的工業園區,轉身為擁抱整個廣佛經濟圈的創新型科技園區。這樣的決策,為“南海模式”轉型的第三次衝鋒做好了準備和鋪墊。
  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是,以珠江西岸裝備製造產業創新基地在佛山高新區揭牌為標誌的第三次衝鋒,差異何在?勝算如何?我們對此表示樂觀。理由有三——
  第一是背景資源不一樣。廣東省委把珠江西岸打造萬億產值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的重任落在佛山肩上,裝備製造恰好又是南海的優勢產業;廣東省政府批准南海建設廣東省金融、科技、產業融合創新綜合試驗區,為全省產業轉型升級樹立新樣本。此外,佛山提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位於獅山的佛山國家高新區核心園區必然擔當重任;佛山給國家高新區明確目標:5年內進入全國高新區前20強,對佛山經濟貢獻增長至40%。這樣的背景決定了南海得到的政策資源和支持力度將不同尋常。
  第二是戰術打法不一樣。這是一次定向“爆破”,其主攻方向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端裝備產業高度集聚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3D打印技術的研發和機器人的運用,將構成南海“巡航導彈”的“戰鬥部”,在精確破解傳統民營企業發展瓶頸的同時,也將引爆南海新的“工業革命”。這場革命的浪潮將投射到更遠的地方,喚醒千千萬萬草根企業“翻身得解放”;再次是產學研合作大規模上演,其智力支持單位均為頂尖科研院所的頂級高手。有這樣的“空中掩護”,裝備精良的“地面部隊”是沒有理由戰敗的。
  第三是“地氣”不一樣。南海沒變,但南海人變了。首先是南海的大部分企業家被送到國內外名校培訓過,其中老中青三代骨幹企業家分別到英國、美國、德國最好的學府取經,他們的視野和觀念經歷了一次洗禮,不僅看到了世界,也深刻地發現了自己。其次是南海民眾對那種犧牲環境的野蠻生長容忍度越來越低,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要求越來越高,這樣的民意也倒逼南海企業的轉型升級。
  “南海模式”轉型的第三次衝鋒已經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唯一的提醒是轉型和創新不是一場速戰速決的戰鬥,南海需要有足夠的定力去迎接一場苦戰。好在歷史告訴我們:南海不僅是一個標簽、一張名片,更是代表敢想敢拼、迎難而上的奮鬥史和精神史。帶著這樣的精神前行,任何危機都可能是轉機。
  南海已經再出發,古老的南海,總有不老的光榮和傳奇。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員)  (原標題:打好南海模式轉型的第三次衝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l84wllz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